软银割让ARM三星英伟达意向收购物联网市场风起云涌
来源:火狐nba直播在线观看免费
发布时间:2024-07-30 19:04:05 最近,物联网领域的大事件莫过于软银正在考虑对ARM进行出售或者公开上市。继苹果表示没兴趣,三星有可能成为ARM买家之后,英伟达也透露要热情参加收购。
公开信息显示,英国ARM公司成立于1990年,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知识产权(IP)提供商。全世界超过95%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采用ARM架构,并拥有1000+ECO合作伙伴。从1991年到现在,出货超过1600亿颗基于ARM架构的芯片,苹果、三星、高通、华为、联发科等不能离开其架构的支撑。
2016年,软银以3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ARM公司,成为欧洲科技史上的最大并购案。
买下ARM,孙正义有可能实现统一物联网江湖的梦想,掌握全球物联网之“芯”。他在2017年曾说:“我将把ARM交易视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交易。”
然而“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残酷”,还没实现物联网野望的软银,因为太缺钱,不得不考虑忍痛割爱。
无论是被并购还是IPO,ARM的动向都将对物联网产业的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。同时,这次事件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集成电路企业商业模式的机会。
无论ARM最终的“归宿”如何,有一个企业都会比较受伤,那就是Intel。
与其说Intel与ARM之争,是复杂指令集CISC和精简指令集RISC之间的选择,或者高效能与低功耗之间的取舍,不如说是两者商业模式的对决。
Intel的商业模式历来是靠大投入、大批量来赚钱,自行研发、制造、出售的产品毛利高达50%,而且同一代的芯片,Intel的销量是竞争者的数倍乃至十几倍。因此她可以比其他公司多花几倍的经费来开发一种芯片。
在技术路径的选择上,Intel并不想一直拥抱早就已经被宣称“过时”的复杂指令集CISC,也曾尝试转到精简指令集RISC的道路上去。
无奈Intel推出的基于RISC的产品在当年并不是很成功,RISC的生态尚未健全也是原因之一。Intel发现转移到RISC,自己多年积累的优势将会消失。从此Intel走上了“违逆”潮流的道路,一门心思精专CISC。
Intel诞生大约20年后,在那个Intel芯片在个人电脑市场如日中天的时代,ARM横空出世。
ARM本身并不直接生产芯片,而是采用IP授权的方式,由其他厂商使用ARM的指令集架构,再融合各自的研发投入,最终整合形成处理器。
ARM的收入简单来说分两块,第一块是一次性对外授权的收入,第二块是客户每生产一颗芯片都要支付给ARM的一笔版税。
这种商业模式的销售规模比较小,百颗ARM芯片的授权费,才相当于Intel卖一颗芯片的销售额。难怪Intel并未将ARM放在心上。
然而随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崛起,大量的移动电子设备使用的不再是Intel的芯片,而是基于RISC的芯片,这逐步使得ARM的处理器在手机端处于近乎垄断的地位。
在此前不久的WWDC发布会上,苹果宣布Mac电脑弃用Intel,将改用ARM处理器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在个人电脑处理器市场,ARM也具备了超越Intel的能力。
与其说这次ARM与Intel的局势扭转,是ARM的胜利,不如说是背后支持ARM的整个RISC生态的胜利。
ARM坚持的这种模式,让其他厂商纷纷能以低价购买其IP授权,进行芯片的研发。众人拾柴火焰高,RISC逐步成为主流指令集,可谓时也、运也。
在一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早期阶段,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几乎总是最优的,它可以缩短上市时间,提升产品性能。但是,一旦产业成熟并走向更好,总会出现一种趋势,推进生态和产品逐步变得解耦和模块化。
到这时,早期领导者的竞争优势就消失了,具备解耦思维的公司具备拥有更强的生命力。
因为这样的做法能够更好的降低单一企业协调整个产业链条的风险,从而激发更多创新的诞生。各个企业之间形成合力,最终推进产业的整体性爆发。
解耦思维表达了一种基本规律,它几乎适用于已经观察到的全部领域。ARM的发展正是顺应了这一规律。
解耦有时候违反常规,因为它的背后往往意味着放弃控制权,比如ARM只专注于指令级架构,放弃对芯片的控制权,放弃对制造的控制权,甚至更多。
新的商业模式已然浮现,RISC-V的开源硬件辟出了一条“另类”的发展路径。
当时研究团队看到了ARM、MIPS和x86等指令集不仅越来越复杂,还有很多IP的法律问题。因此研究团队推出新的RISC-V指令集,它架构简单、完全开源并且免费。
这里要对指令集做一个说明。指令集是一套规范,分为硬件与软件两部分,是软件和硬件之间的界面。
软硬件之间的关系,恰如螺母和螺钉。如果把软件看做是螺母,硬件看做螺钉,那么指令集就是螺母和螺钉之间对接的尺寸标准。
螺母和螺钉都按照相同的尺寸标准去设计,即使由不同的厂商来生产,也能够保证最终所有的螺母都能拧到螺钉上。因此,指令集让软件和硬件工程师可以分别依据这套规范设计处理器芯片,最终形成产品。
Intel属于封闭指令集+封闭设计,ARM属于可授权指令集+可授权设计,RISC-V则为全世界提供了开放免费指令集+开放免费设计的选择。
在物联网时代,智能终端的形态极为碎片化,随市场对定制硬件需求的增多,以及慢慢的变多的初创公司开始寻求构建高度定制化AI算法的方案,开源硬件的热度持续升温。
RISC-V逐步风行,其背后功臣“开源策略”是一种结果,而不是原因。最终的原因是客户要通过特定的体系结构和语言,来实现定制化的需求,开源硬件正好顺应了这个趋势。
在RISC-V生态中,企业可以从多个处理器IP公司中进行选择,灵活性进一步增强,如果一个供应商提供的IP效果不佳,还可以选择别家。不过这也意味着,RISC-V的开源生态是一项重大的投资,需要多方参与才能取得长远的成功。
在Intel的商业模式下,因为芯片设计与制造环节绑定相对紧密,Intel可以较好的控制发展节奏。由此其创始人之一戈登·摩尔(Gordon Moore)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:
“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,约每隔18个月增加一倍,将芯片的性能提高一倍,这是一种指数级的性能提升。”
摩尔定律并非自然规律,而且它描述了一种合力作用。这种合力不仅包含来自Intel的推力,也包含来自微软Windows的拉力。
因为从实用角度看,摩尔定律意味着芯片的价格每隔18个月下降一半。芯片集成度越高,晶体管的价格就越便宜。这一规律是非常可怕的,因为一个芯片公司付出同样的劳动,每隔18个月却只能获得以前收入的一半。
因此摩尔定律想要成功,必须找到最佳队友。从最终结果来看,Intel是幸运的,来自微软的操作系统Windows充当了拉力的作用,因此也就形成了著名的安迪-比尔定律。
从此在芯片领域,各个硬件厂商是靠软件开发商用光自己提供的硬件资源得以生存。Windows位于产业链的上游,它不断“吃掉”芯片性能提升带来的好处,由此刺激Intel的营收增长,带动摩尔定律总能梦想成真。
所以芯片位于整个生态链的下游,其健康发展离不开来自上游软件层面的拉动作用。在物联网时代,软件的拉力逐步被APP Store、通讯技术和云平台取代。
如今有不少声音认为摩尔定律已经失效,本文无意讨论这一论断是否正确。因为决定摩尔定律是否持续有效的,并非芯片企业单方面的意愿,而是整个产业生态形成的合力。我们不妨将视野扩大,从多家公司的做法,看清这种合力的走势。
在个人电脑时代,Intel+微软这对组合已经被验证是一对“黄金搭档”。如今,ARM和苹果正在将这个模式扩展到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。
据软银财报,ARM在2017年到2019年的营收分别为18.31亿美元、18.36亿美元和18.98亿美元,这三年几乎没有增长。物联网市场并未如期爆发,拉力缺失是原因之一。
而苹果与ARM的合作,有可能令这一情况改观。前文已经提到,苹果宣布会从Intel改为ARM架构。为什么苹果会做出这一选择?
首先,Intel的芯片技术发展模式是Tick-Tock(工艺年-构架年,也被称为嘀嗒模式),一年一次处理器微架构的更新,一年一次芯片工艺的更新,周期总共为两年,不过到最后Intel将周期放缓成三年一轮回,使得苹果受Intel牵连,严重影响产品的更新进度。
其次,苹果认为Intel的x86架构已经非常老旧,它的存在就如同一座老旧城市,如果在上面盖城,无疑是盖上另一个老旧城市,会严重影响苹果的后续发展。
最后,多年的芯片研发投入卓有成效,苹果已经不满足于被其他厂家绑住,而是期待更加全面的掌控未来发展。
在物联网时代,由于终端极为碎片化,个人电脑和手机的成功不可复制,作为摩尔定律的延伸方向之一,云+端一体化的发展成为合理路径。
RISC-V和阿里在这一路径上身先士卒。2018年阿里宣布成立平头哥半导体正式进军芯片设计领域。2019年7月,阿里正式推出了玄铁910处理器内核,号称业界最强RISC-V处理器,并对外开放授权。
今年7月,全志科技宣布与阿里平头哥达成合作协议,将基于玄铁平台开发通用算力芯片,预计3年出货5000万颗。而能够消化这些出货量的场景,存在于智能家居、工业控制及智慧城市等领域。这些领域的应用作为上游,他们的发展有可能拉动RISC-V生态的快速发展。
阿里云在这些垂直场景的布局中具有一定的优势。最近,阿里云IoT与天猫精灵进行整合,共同构成的AIoT能力平台,更加充分的对外赋能。工业互联网+智能生活+智慧园区+智慧城市,阿里云形成了从新制造到新零售的无缝合体,力求帮助各行各业实现智能化升级。
阿里的破局之道不在于复制别人的模式,而是在于从0到1,将自身打造为顺应AIoT未来趋势的“新物种”,并且孵化出“新物种集团军”。面对未来,阿里并不希望成为一家智能硬件或者家电公司,而是将目标锁定于孵化出10个像小米米家这样的智能硬件品牌。
主动拆分Windows部门,“违反”安迪-比尔定律的微软,也在寻找新的增长合力。
摩尔定律被视为是硬件芯片自我实现的一条路径,但单依靠硬件性能的提升,已经无法满足AI和高性能计算与日俱增的需求,摩尔定律的延伸一定要通过通信技术或者云平台来实现。
微软似乎早已看出,硬件+通信技术+云平台,正在取代安迪-比尔定律,成为一种新的合力。
在2015年前后,微软开始在其云计算服务Azure中,布局Project Catapult以太网连接加速计划。这一计划通过与以太网连接的FPGA(现场可编程门阵列),为数据中心的服务进行加速。
该方案在每台服务器的CPU和NIC(网卡)之间,放置一个有自己协议栈的FPGA。FPGA利用服务器之间的以太网进行互联通信,其本质是对CPU处理网络通信的功能进行卸载(Offload),由FPGA来专门处理服务器之间的通信。
这样可以实现“Analyze data as it moves”,在运动中处理数据。也就是说,当数据流量到达服务器之前,对于数据的处理就已经开始了。
微软Azure利用这些可编程的FPGA来路由、加密和压缩数据。我们也可以把这类技术称为SmartNIC(智能网卡)。
随着软件定义网络(SDN)和网络功能虚拟化(NFV)的发展,SmartNIC恰恰顺应趋势,驱动了数据中心虚拟化的发展。在网络上,如何实现网络的可扩展性、网络管理的可视化,使得整个网络智能化,这同样需要各种生态企业形成合力不断推动。
微软还不断增强自身在网络通信领域的技术实力。今年5月,微软宣布收购电信软件厂商Metaswitch Networks,这是继3月份收购5G云原生核心网、边缘计算供应商Affirmed Networks之后,微软在5G领域的又一动作。
难怪在今年分析师会议上,微软CEO纳德拉分析了微软通过边缘计算支持5G部署的雄心,他提到:微软是唯一一家在操作模型、开发环境和基础设施堆栈保持一致的基础上,延伸到边缘的云厂商。
根据分析师的最新估计,ARM当前的估值约为440亿美元。如果ARM被这些玩家当中的某一家,比如苹果或者三星所控制的话,那么ARM独立性或将受到影响。
如果IPO或者被私募选中,那么在提升财务回报的压力之下,ARM授权费有可能持续提升,从而引发生态合作者的“断舍离”。
虽然英伟达和三星有意竞购,但将ARM卖给这些厂商并不一定是软银的最佳选择。
收购ARM不仅仅是钱的问题,还需要经过有业务往来的各国反垄断调查。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是世界上大多数智能手机的大脑,这也代表着,对于ARM的收购将会带来重大的监管问题。
无论是卖给苹果、三星还是英伟达,都会引发这一隐患,软银肯定不希望吸引监督管理的机构的注意力。
对于监督管理的机构而言,可能可接受的方案之一是ARM与电子设计自动化(EDA)的软件公司Cadence合并,因为Cadence不会与ARM或其客户竞争。巧合的是,Cadence首席执行官Lip-Bu Tan上个月才加入软银董事会。
不少国内的专家纷纷对ARM的给出自己的判断。根据《中国电子报》的采访,专家觉得:“主业为非半导体的企业,比如谷歌、亚马逊、Facebook等,对ARM进行收购,会对原来ARM的客户影响最小,这也许是一个可行的选择。”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京东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:深圳有比亚迪、华为、大疆等新兴企业,是全世界内科创枢纽中心
SearchGPT第一波评测来了!响应速度超快还没广告,OpenAI杀手锏
与中坚力量共成长,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
教育部留学中心:网传“留学生六大政策支持”不实,系对地方政策的拼凑和夸大
机构:2024年上半年中国显示屏公司占全球智能手机OLED显示屏出货量的50.7%
当妈妈告诉萌娃他想吃的可以随便买,场面逐渐失控……网友:去超市抢打折商品的即视感
宝宝游泳差点从浴缸“越狱”爬出来,“谁在哭 我去看看咋回事”,网友:下一站上岸
相关产品:
版权所有 © 火狐nba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粤ICP备18077102号
公司地址: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丰泰二路8号1幢自编二区E1
技术支持 火狐体育app在线下载 江门